石河子大学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讨论稿)

发布者:任建发布时间:2016-11-09浏览次数:3343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文件精神,探索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之路,构建更加科学完善、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决定开展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综合型大学的特色,打破课程间、学科间、院系间的壁垒,真正做到文理渗透、学科互补、资源共享。

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探索并完善以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认真总结2009版、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来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固化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凝练专业特色,总结专业优势,继续依照学分制改革思路,充实、完善、改进和提高“厚基础、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相结合。

二、培养目标

培养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修订原则

1、以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本要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落实目录中对各专业的要求和界定,结合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相关规定,修订本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符合学校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工科类专业除参照国家标准外还须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医学类专业除参照国家标准外还须参照医学专业认证标准。

2、以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OBE”理念为导向,科学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以“OBE(即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全面梳理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各课程模块及学分,以达到专业毕业要求所规定的学生学习结果为目标,保证专业毕业要求所规定的学习效果得到明确的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适应学生成长路径为主线,保证培养效果的切实实现;以明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保证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一体化发展。

各专业需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大类别组成的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每个类别均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本科学生须取得三大类别规定的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方可获得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

各专业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学时、学分,明确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的作用,各教学环节都应承载着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

3、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优化课程知识结构,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坚持综合培养、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增设学科前沿性、综合性和研讨性课程,严格控制课内理论课学时,不断整合优化、精选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进教材。在学校精品课程、混合式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减少教师课堂讲授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加强过程性考核,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探索多样化、科学化、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行业协同育人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各专业应构建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专业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课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验训练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在本科全学程的教育中,各专业可安排24个(16+4周)或(18+2周)的组合学期,安排2周—4周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构建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多样化的综合开放性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进行业协同育人。

5、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指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深入开展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每一个教学内容中。构建由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开放型、实践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将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必修课程,同时各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或开设系列专题,以及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供学生选择,学校也将建立或引进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类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修读。本科生须修满创新创业教育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融入每一个教学内容中,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各学院应聘请行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四、课程体系

本科生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三大课程模块组成(见表1,学时、学分参考表2),课程设置应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

工科专业、医学类专业须参照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构建符合要求的课程体系。例如:工科专业须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其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学分至少占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至少占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

1 课程体系组成

必修模块

课程

模块

分类

学分要求

组成课程

通识

教育

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

必修17学分

(含课外实践7学分)

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6门课程组成。

自然科学

专业确定

由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等课程组成,各专业可根据专业毕业要求自主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必修“数学文化”课程。

外语

必修8学分

由大学英语(含视听说和读写译)、英语提高课等课程组成,按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要求授课。

信息技术

必修不少于5学分

由大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程序设计基础、信息技术应用等课程组成,各专业可根据专业毕业要求自主选择。

体育

必修4学分

体育与健康(一)、(二)、(三)、(四)

经济管理

必修不少于2学分

由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组成,各专业可根据专业毕业要求自主选择。

专业

教育

课程

学科基础课

专业确定

由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等组成。要求由学科领域知名教授等组成团队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1学分的学科概论课,内容包括学科前沿、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规划、专业知识体系等。

专业课

专业确定

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课组成。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确定

由独立设置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组成。

综合

教育

课程

思想教育活动

必修6.5学分

由入学教育、军事训练(2学分)、军事与国防教育(2学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5学分)、形势与政策教育(2学分)、毕业教育与鉴定组成,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与鉴定不计入学分。

创新创业

教育活动

必修2.5学分

创业意识教育(1.0学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1.5学分)

第二课堂

成绩单

  

选修模块

课程

模块

分类

学分要求

组成课程

通识

教育

课程

人文社会

科学类

必须修读其他学科门类课程不少于

4学分

全校性选修课组成

自然科学类

全校性选修课组成

专业

教育

课程

专业综合

教育类

各专业设定

最低选修学分

各专业根据毕业要求自行确定

综合

教育

课程

网络学习

课程类

学生自主选择

全校性网络选修课组成

创新创业

教育活动

最低选修4.5学分

①校级选修课程平台

创业培训+创业实训(1.0学分)

创新工程实践(2.0学分)

②校级选修实践平台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

③学院平台

各专业根据专业特色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理论选修课:各专业设置2门以上;

创新创业实践:含科研训练、院级学科竞赛、论文成果、开放性实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专业技能测试等;

第二课堂

成绩单

  

2 学时学分要求

学 制

总学分

理论课

总学时

学分比例

选修课

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集中实践环节(含单独设课的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

理、工、农类

170-180

≤2200

20%左右

≥25%

经济、管理、文、法、教育、历史、艺术类

20%左右

≥20%

医学类

≤200

≤2300

10%左右

≥30%

医学类

≤260

≤2500

10%左右

≥40%

建筑学

≤220

≤2700

20%左右

≥25%

五、培养方案构成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2、培养目标

3、毕业要求

4、毕业学分要求

5、学制与学位

6、专业核心课程

7、课程计划表

8、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9、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

10、各教学环节学分、学时分配表

六、几点说明

1、各学院应积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教育理念,做到人人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和修订,广泛吸纳行业专家参与论证。

2、各专业要制定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在基于对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学校定位,充分调研、论证本专业的使命、愿景、目标及实施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学制

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学制为五年,其它专业均为四年。

4、教学周要求

学年教学周为40周,每学期教学周为20周,其中考试周为1周;第二、四、五、六、七学期均可设置(18+2周)或(16+4周)的组合小学期,各专业可在组合小学期安排集中实践教学。

5、确定每学期的学分数。除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外,指导性教学计划中每周学时数一般要求控制在20-24学时。

6、课程编码按相关文件执行。

7、学分计算

理论课16学时计1个学分;上机和单独设课的实验课每32学时计1个学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各种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1周计1个学分,对于实习时间较长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也可酌情设置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8学分;每门课以8的整数倍安排课时,学分计算以0.5学分为最小单位,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按相关办法执行。

8、通识教育和综合教育必修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部分课程由学校教务处与学院共同协商搭建平台供各专业自主选择。

9、纳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的专业依据有关规范和专业标准,制定独立完整的本科培养方案,落实特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可做适当调整。

10、学校教务处负责协调解决培养方案修订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11、经审批实施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具有相对稳定性,各学院在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确需调整时,应经学院教学委员会讨论,提出调整理由和方案,在规定时间报教务处审核,报主管校领导审批。

12、人才培养方案自2017级开始实施。

七、组织方式及时间安排

各学院要加强对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领导与组织,严格审核,确保高质量完成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整个修订工作分前期调研、方案拟定、方案提升、方案论证、方案定稿五个阶段开展,做到方案制定高标准、高要求,重在可操作。

1、(201611月)学院成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领导小组,确定各专业负责人(培养方案修订负责人),以及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小组成员,专业负责人职称应为高级职称。

2、(201611-20173月)调研、研讨。各学院应加强培养方案修订过程的调研,并经充分研讨后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应在基于对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基础上,充分分析2009版、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专业国内同类型高校调查情况、国内外发展趋势、专业国家标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办学特色,理清办学特色的实现途径及举措等。20163月上旬各专业须提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

3、(201611月)学校出台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综合教育模块及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供各专业选择。

4、(20174月)方案拟定。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求完成方案初稿。

5、(20174月)方案提升。学院论证和方案完善阶段,学院组织校内外及行业专家论证(每个专业至少有3名以上行业专家参加论证),论证后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领导小组审核各专业培养方案。

6、(20175月)方案论证。学校组织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相关专家根据学科分类赴学院论证、审议各专业培养方案,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7、(20176月)方案定稿。各专业培养方案纸质版由修订小组组长签字、学院盖章后交教务处教学研究办公室,方案定稿形成最终文本。

8、(20177-12月)学校审批定稿,教务处组织编辑文本。

 

                                                   石河子大学

201610